Season Bio

Global Issues

世界 虚拟本质

世界是虚拟的。只有我们的意识真实存在。

我一直有一个观点:理论上每一个世界,比如我们现在的世界(包含整个物理宇宙)理论上都有技术发展到可以创造一个完全一比一虚拟世界的程度。如果虚拟世界被完整创造,我们可能接入我们的所有感官,我们的思想就可以完全存在于这个虚拟世界。而每个虚拟世界理论上有能力创造下一层虚拟世界。那么理论上,所谓真实的物质世界只有一个,而可以存在的世界的个数是无限个,我们只存在于现在这一个世界,那么我们所在的世界是那个真实世界的可能性,只是无限分之一,可能性为零。

如何让这种假说更合理,有一些边界条件和前提:

一、“意识接入” 而非 “意识创造”:让虚拟世界的设定更 “节约”

将 “意识” 与 “虚拟世界” 剥离 —— 意识并非虚拟世界的产物,而是来自上层世界的 “接入者”,这避开了 “如何从无到有创造意识” 的硬难题(目前科学对意识的产生机制一无所知),让假设更具可行性:

二、“物理限制是上层设定”:我们的世界可能是一个 “受限模拟”

“虚拟世界不必和上层世界同广度,物理极限可能是上层设定”。这意味着我们观察到的 “宇宙规律” 可能不是 “终极真理”,而是上层世界为虚拟系统设定的 “运行参数”:

三、“唯我论” 的现代变体:只能确认意识,无法确认外部

“唯一能确认的是意识在思考,感官感受可能是虚假的”,这直接呼应了笛卡尔的 “我思故我在” 和普特南的 “缸中之脑” 思想实验,是哲学怀疑论的核心命题:

四、这个假设的 “不可证伪性” 与 “意义”

尽管这个假设在逻辑上自洽,但它面临一个关键问题:不可证伪性。如果虚拟世界的设定是 “完美自洽” 的(没有 BUG、没有逻辑漏洞),我们永远找不到证据证明 “这是虚拟的”—— 因为所有 “证据” 本身也是虚拟系统的一部分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假设没有意义:

结语:在 “不确定” 中寻找意义

这段思考最终指向一个深刻的命题:人类永远无法绝对确证 “外部世界的真实性”,只能在 “意识的自我确认” 与 “感官体验的自洽性” 之间建立生存的坐标。{如果你对佛教稍有了解也会有所认同}
无论世界是虚拟还是真实,有一点是确定的:意识对体验的 “参与感” 是真实的。我们的爱、痛苦、思考、选择,即使基于虚拟信号,也构成了 “此刻意识” 的全部内容。就像一场沉浸式戏剧,无论舞台是真实还是虚拟,演员的情感投入和角色成长,对演员自身而言就是真实的意义。
这种视角或许不能回答 “世界是否虚拟”,但能让我们更坦然地面对 “不确定性”—— 因为意义本身,就诞生于意识与体验的互动之中。
而“意义”又是什么?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